小提琴收藏与出售 Violin collections & sales

 

Over the past decade, I have been collecting violins as a hobby. Most of my collection consists of old American and European violins (German, Czech, French, and Italian)dated between 50 to 150 years old, and could be viewed as antiques. Some of them have been played and tested by professional violinists and soloists, and are considered to be of good quality yet reasonably priced (ranging from SGD800 onwards). Due to storage constraints, I have decided to relinquish some of my collection to people who appreciate such violins. There are also some Japanese violins crafted around/between WW1 and WW2, and a numbers of handmade Chinese violins to be sold from SGD500 onwards. Violins are all in working - good playing conditions. All sales do not include other accessories such as violin bows and cases, etc. Some of the violins come with a label, but they do not come with any certificates, and I am no expert, so I cannot guarantee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instruments. From the things that I learned from luthiers that I have come across and some professionals in this field, plus my own knowledge and relevant experience over the years, I can only say that I believe some of the instruments were made by German, French, Czech, Japanese and/or Italian luthiers. So please note that: Your purchase will be based either on your own judgment or you can get advice from an expert before committing, as there will be no return or refund after sales.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purchasing some of the violins, please follow the link below:

https://www.carousell.sg/p/dog-bear-head-vintage-antique-violin-1898-1051622294/

or contact me via email: utnphoon@gmail.com

 

琴话连篇

其一:

首先必须说,个人并非这方面的专家,只因几年前,由于孩子学习小提琴,重燃了自己对小提琴的兴趣。只是时不与我,如今所谓兴趣不在于演奏方面,而是在于小提琴本身作为一件艺术品的设计,造型以及种种有关其背后的人文景观。因兴趣而开始收藏,十多年不知不觉过去了,我也从一个“无琴人”变为一个“多琴人”,过程中除了得到许多乐趣,也从一些修琴师以及演奏家那里获得了一些有关方面的知识。

小时候对音乐有兴趣,对乐器也好奇,尤其是西乐器里的小提琴和钢琴,那时常听到收音机里播放的一首旋律动人的小提琴曲(多年后才知道曲名是Souvenir,是回忆或纪念的意思),心向往之。

当时(1960 -70年代)家境并不充裕,父母赚钱养家不容易,虽然兴趣很浓,从来也不敢对父母有所表示或要求,所以最终也只能止于兴趣和好奇,但总是“耿耿于怀”。

还记得有一回被一份香港画报里有关小提琴制作的文章所吸引,心血来潮兴之所趋,还说服了邻居玩伴,合资合作依样画葫芦按照画报上的图样花了好几天的时间,用三合板(plywood)做出一支“像小提琴”的东西,因为制作过程全无章法,因此“琴”完成后也发不出什么声音,但过程之中还是充满乐趣 ..............

其实,那时还没见过真正实体的小提琴,后来有一次下坡,在小坡的商务印书馆“赫然”看到了陈列在橱窗里的小提琴,才知道小提琴的“真相”原来如此 ..............

小提琴音乐固然美妙,但小提琴本身作为一件有几百年的历史背景的艺术品,其实也很有欣赏和研究价值。我们今天普遍看到的小提琴形制,其实400多年就已基本定型了,应该是由意大利布莱斯齐亚(Brescia)地区的阿玛蒂(Amati)型小提琴开始,到了史塔利瓦迪(Stradivari),小提琴制作已臻完美,后来的小提琴制作者基本上已经无法在设计上能有所超越了。

实际上,从17-18世纪至今,世界上许许多多声名显赫或籍籍无名的小提琴制作者,大多基本上也只是(或只能)依循古意大利的阿玛蒂,达萨罗(Gaspar Da Salo),马奇尼(Maggini),史塔利瓦迪,瓜内里(Guarneri)以及德国名师史泰因纳(Stainer)的古法和样式来制作新琴而已。因此:如今世上还“流通”着无数这些类型的“古琴”,当然其中价值(或价钱)也因生产地,生产方式以及制作者的名气而异。

15.9.2017

图片上下:个人藏琴

 

琴话连篇

:人琴世故

 

人有老幼之别,小提琴亦有新旧之分。人有“冒牌”,琴也一样。400年来欧洲的真名琴,假名琴,以及各型各色,各种等级的琴,如今多如天上繁星。经过了漫漫岁月以及无数“人事变迁”,一把琴,能存留下来,总有点道理缘因。而无论贵贱巨细,每个琴的背后也各有不同的故事或回忆,这种种,无论是否捕风摸影,都往往会为一个藏琴的人,平添了几许耐人寻味的情趣,也常常引人发思古之幽情。

世情势利不公,连琴也不免。一旦来到价钱,无论新琴老琴,音色和演奏功能并非首要考虑,更讲究的是“出身”或“血统”(当然也包括“出生”地)。在市场上或拍卖行里,往往:一把品质不怎样”的意大利琴往往都会比一把相当好的德国琴贵上好几倍。仔细思量:这和人类世界是否也有相似之处?!

1.10.2012

 

图左:个人收藏贝多芬头像老琴 Enrico Marchetti 1897
图右上:个人收藏德国人头像老琴 Jacobus Stainer
图右中:个人收藏德国狮子头像老琴 Geo. Hammerbacher
图右下:个人收藏美国熊头像老琴J. H. Kingsbury 1898

 

琴话连篇

:标签与“血统”

 

之前谈及小提琴的“出身”和“血统”问题。琴或许和人一样 - 在可以证明自己能力的情况下,(或许)可以“不论出身”。但来到血统,琴和人都无法改变这个“生理”上的事实。

虽然,就和人一样,所谓血统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也并不一定就能保证一个人或一把琴的素质来到买卖,出身好通常总是能占点便宜和优势小提琴的“出身”和“血统”除了由专家鉴定以外,一般人往往只能根据琴内的标签来识别或猜测,不幸和讽刺的是:提琴标签往往是世上最不可靠的事物之一!于是无论新旧,在小提琴的市场里,便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

(一)琴(生产地 - 血统)和标签(制造者)都是真的或原的。

)琴是假的而标签是真的。

)琴和标签都是假的。

假琴和假标签显然都是无良商人的生财手段产物之一,这种种造假的手法当然也有功夫高下之分,于是专家和权威也就应运而生了。但美中不足的是:有些所谓的专家(机构)和权威(机构),和“造假专家”一样,也有功夫高下之分,也有失手走眼的时候(会不会承认是另一回事)甚至刻意造假,因为他们有的是“权威”以及种种的方便?因此:“琴市”里也往往“埋伏”了不可测,可大可小的风险。

仔细思量:来到“出身”(名校),“标签”(学位,文凭,衔头)和“血统”(名门,富二代,官二代?)。人的世界和琴的市场不也相似?就连有关的专家权威和提琴市场里的专家权威有时也有“似曾相识”之感。有趣吧?

只是:你如果是个“人世”和“琴市”的“外行”,来到一个岔口,必须做出选择时,也许就不那么有趣了?!

5.11.2012

图片上:个人收藏有 Leopold Witthalm Nurnberg 1872 标签字样的老琴
图片下左:个人收藏有 Geo.L.Hammerbacher 标签字样的老琴
图片下中:个人收藏有Stafano Scarampella 标签字样的老琴
图片下右:个人收藏有Lorenzo Ventapane 标签字样的老琴

 

琴话连篇

:新琴老琴

 

一般而言,收藏家所属意的琴,除了有一定的年资和来历,大多数都来自古老的欧洲国家如意大利,德国,法国或捷克,近年来有些美国老琴也渐受注目。但无论来处,就和人一样,小提琴也有不同程度的老幼新旧之分。古老名琴,如果没有无可补救的损伤损坏,当然顺理成章的可以长存于世并备受演奏家及收藏家欢迎。而名气不大或名不见经传,甚至其貌不扬或“相貌清奇”的老琴,在面世50100年后还有人愿意拉奏,就肯定有它在声音,功能方面吸引人之处。

提到声音和功能,虽然没有绝对,但老琴往往无论在音色的纯净度,发音的敏感性方面都优于新琴。简单来说就是:和人类相似,老琴没有新琴常有的一股“锐气”以及“噪气”。因为老琴经过了漫长的岁月,除了琴身木头已经自然风干以外,经过(也许几代人)长时间持续的拉奏,也使琴箱共鸣以及振动频率更趋平衡与稳定,因而也逐渐提升了琴的音质。这是一把琴最理想和自然的“成长”方式。因此,花多一点代价买老琴,除了琴有令人遐思玩味的过去以及多多少少的古董价值以外,同时也是在买“前人在这把琴上所付出的(演奏)时间以及劳力”。

当然市场上不乏非常出色的新琴,有些新琴甚至在“拉幕”评比中胜过许多古老名琴。但新琴总多少存在着一个未知数:它的声音在往后的漫长岁月里会不会有所长进或衰退变质(或许由于用料以及设计结构问题而曾有新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个案例子)?也许只能让时间来证明了?而时间除了能说明真相,时间往往也和金钱等同?就看你如何取舍衡量?

和新琴相比,老琴的发音功能情况一般相对稳定,琴声相对来说也往往比新琴多了一份婉转温润以及沉淀后的安宁和成熟感。除非有意外损伤(就算有严重损伤,现在有些高明的修琴师也有可能把琴修复到非常接近原先的状态以及面貌,就看值不值得或愿不愿意付那个费用而已),200年以下的琴,假如保养得好,一般都很少会有退化的现象。只是老琴也和老人一样,年纪大了,总归不如年轻人(或琴)健康强壮。因此,“伤风咳嗽”的情况或会比新琴多些,但如果照顾得当,一般也不会什么问题。

如果你同时拥有等级相仿的新琴和老琴,随着时间的流逝,朝夕相对,你将会发现,老琴虽不免带有岁月痕迹,但会越看越有味道,琴音也更为通透隽永。

10.11.2012

 

图片右上:个人收藏有 Goffriller Matteo 1726 标签字样的欧洲老琴 
图片右中:个人收藏有 Jacobus Stainer 标签字样的狮头欧洲老琴
图片右下:个人收藏仿Stradivari法国老琴
其他图片:个人收藏有 John Juzek标签字样的捷克老琴

 

琴话连篇

其五:日本琴

 

个人藏琴来自世界各地,至今已有近百把,其中有德国琴,法国琴,意大利琴,英国琴,捷克琴,美国琴以及一些来自中国大陆的仿古琴。

开始注意日本琴还是近期的事。先后共买了4把日本琴,都是上个世纪20年代左右的产品,这个年代的日本琴都没有Made in Japan的字样标签,而是注明Made in Nippon,很有时代感。

由于卖家几乎全都是美国人。我怀疑美国可能是二战前日本小提琴最大的输出国(赚了美国人的钱去买飞机炸弹轰炸珍珠港?!),因此至今在美国民间尚存有许多这类琴。

每当拿起琴,端详摩挲之际,便不禁浮起遐想 - 这些琴龄近百的老琴,当年从日本飘洋过海到了太平洋的彼岸,经历了时间,战乱之后,又再度远渡重洋来到了东方的一个小岛国,“身世”仿佛和电影《红色小提琴》(The Red Violin)剧情有类似之处,这其间又经历,以及盛载了多少人事变迁和悲欢离合?!

这个年代日本出口的小提琴虽然属于贸易(trade)以及工厂琴一类,但无论在做工以至用料上除了比同时代的德国工厂琴优胜之外,音质上和一般德国手工琴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个人所见过这个年代的日本琴,除了附有简单印上Made in Nippon字样的小标签以外,也有Imperial品牌以及三个S重叠商标标签的。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 几乎都是Stradivari款式,品相质朴,颜色从黄中带褐到略深一点的褐色,很少见到单片木背板,这些日本琴通常都是木纹清淡,一般也都没有鲜明的火焰纹或虎背纹,但胜在手工细致,品管稳定统一,发音敏捷,琴与琴之间的音色,个性一般也很接近(虽然音色也不错,但和外国琴尤其是意大利和法国琴相比,相对个性比较弱,过于“规格统一”或许也不完全是件好事?),似乎还没见到有品质低下的同类产品。这似乎也反映了日本人文化里的一种纪律性以及精致,严谨和执著的精神内涵,只是不知为何,这种品质在往后的日本琴里,似乎不能令人再有同样的感受。

28.2.2014

 

图片左上:个人收藏上世纪二战时期卖到美国去的日本琴。 
图片左下:个人收藏上世纪二战时期卖到美国去的日本琴。
图片右上:上世纪二战时期卖到美国去的Imperial 标签日本琴。
图片右中:上世纪二战时期卖到美国去的日本琴。
其他图片:上世纪二战期间生产,棺材似的日本老琴箱。

 

琴话连篇

其六:中国琴

 

从解放后以至今天,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国内所生产的琴数量可能已是个天文数字,但仿佛很少听到有人收藏什么中国老小提琴的?事实上,在2 -30年前,行内人一提起来自中国的小提琴,很少不嗤之以鼻的!但今时今日,中国已经是全世界小提琴的最大输出国,在市场上来势汹汹势如破竹,无论在质和量方面都令人刮目相看。有些有品牌有历史的西欧琴厂还从中国进口半成品提琴来加工,再冠以自己的商标出售。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和那些旅游纪念品几乎都是Made in China一样,有些人在西欧国家高高兴兴的买到一个价钱相宜的(外国)小提琴,回国后经过专家鉴定,“不幸之大幸”的是该琴乃是“中西合璧”的产物(还不至于“全军尽墨”“一败涂地”?!),倒霉者就可能买到一个不折不扣但“可以乱真”Made in China的。

话说回来,Made in China就一定不好吗?个人以为不见得,有时是你自己判断能力的问题,或许更多时候,只是一种患得患失的虚荣心或者一个价钱的问题而已。记得在美国有个例子(某本书上讲的):有个人到琴行去想买一把好琴,连试了好几把琴,反反复复拉了又拉,仔细聆听再三比较,又再反反复复拉了又拉,最后,终于认定了一把心目中最理想的琴,但问了价钱之后却决定不买了!原因不是这把琴太贵,而是在所有试过的琴当中,这把最便宜!

仿佛中国的制琴业和中国的经济是同时崛起的,在现阶段客观的(以新琴的角度)来说,中国琴往往在性能,价格以及品相方面都是首选或物超所值。如今在中国大江南北尤其是南方,制琴厂或个体户制琴家数不胜数?!中国国内有许多制琴家除了曾留学意大利和英美等地,其中有不少人还曾在有关国际赛事上获奖!

因此,琴的货源多了,选择相应也就多。根据个人的肤浅经验,建议:如果条件允许,从长计议,无论是买来用或买来收藏甚至为了将来增值,最好不要考虑那些太便宜的工厂琴。虽然世事无绝对,但还是那句老话:真正好的东西,价钱一般都不会太便宜。

18.9.2017

图片按排列先后:
个人收藏来自中国广州仿 Stradivari Lipinski 1715 手工新琴
个人收藏来自中国广州仿 Heifetz 1740 ex David Guarneri手工新琴
个人收藏来自中国北京仿 Stradivari Hellier 手工新琴
个人收藏来自中国上海仿 Stradivarius 1716 Messiah 手工新琴
个人收藏来自中国北京仿古手工新琴
个人收藏来自中国河北仿古手工新琴
个人收藏来自中国河北仿古手工新琴
个人收藏来自中国广州仿古手工新琴

 

琴话连篇

其七:买老琴

 

虽然新琴老琴在使用价值上没有绝对的高下之分 - 老琴也不一定就都好,但在含有古董意义的价值上 ,一把有点名堂的老琴往往会比一把性能相当,也有点名气的新琴来得贵。因此,购买新琴和老琴还是有其背后不同的种种原因和考量。

之前也曾提及:琴是买来演奏用?还是买来作为一种兴趣收藏观赏或作为一种增值投资物品?无论如何,来到价钱当然也因琴和因人而异。

如果买来自己用,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琴的材质是否健康良好,手工以及结构是否完善,声音是否理想(这点或许有些见仁见智,也许其中有所分别,但并没有一定标准,和个人的演奏习惯和对音色的偏好有直接关系?或许说,不是每一把琴都适合每一个人?)。另外,琴的品相也应该考虑,因为一旦选定买下,或许有很长的一段日子就要朝夕相处,如果看不顺眼有时是否也会有点心烦?更实际的考量是,将来如果要卖出去会不会造成困难?毕竟,美琴丑琴,虽然音色性能条件相仿,在有选择和对比的情况下,普遍而言,这还是个“以貌取人”的世界?

前面已有提及,价格贵的琴不一定就都好,但真正好的琴,无论新旧一般都不会便宜(其实,昂贵或便宜?有时也因人而异,见仁见智,除了物以稀为贵,或许更多是一个你有多喜欢/多需要这个物品的问题?)。

来到买老琴,有人选择相信专家或机构的权威性,有人相信一纸证书,但无论真真假假,无可避免的,最终还是要出钱的人自己做出决定,必须说,其中也不无运气成分(或风险?!)?因此,如果本身没有足够的判断力,那稳妥一点,在决定买下一把价钱不低的老琴之前(尤其是买来用的),如果不能找到一位有诚信的制琴/修琴师来鉴定或提供意见,请一位有经验的专业演奏者来帮忙检试还是有必要的,因为:如果过后不幸有任何“血统”方面的闪失或争议,没法退回,最低限度你还能得到一把品质不错的老琴?

19.9.2017

图片按排列先后:
个人收藏有 Gasparo da Salo 标签字样的德国老琴
个人收藏有 Alberto Ferdinando Moglie 1924 标签字样的老琴
个人收藏有 Alberto Ferdinando Moglie 1924 标签字样的老琴
个人收藏有 Paolo Maggini in Brescia 标签字样的老琴
个人收藏背面刻有琴名 HOPF 字样的老琴
个人收藏背面刻有琴名 Piotti Montebello 字样的老琴
个人收藏背面刻有琴名 Wilhelmj 字样的老琴

 

琴话连篇

其八:老琴弓

 

讲起小提琴弓,有关圈内没有人会不知道法国François Xavier Tourte(图尔特1747 - 1835)的大名,就有如来到小提琴,没有人会不知道意大利的Antonio Stradivari(斯塔利瓦迪 1644 -1737)一样。而比斯塔利瓦迪更了不起的一点是:当今所制作绝大多数的小提琴弓(也包括中提琴和大提琴弓?)几乎都是图尔特创制并流传下来的形制。

琴弓的木质材料一般以巴西生产的Pernambuco 为上选(其实如今Pernambuco由于该树种已濒临绝种,早已被列为限制出口的物品之一,因此真材实料的Pernambuco琴弓已很稀有),其次为Tabebuia以及蛇木(snake wood)等等。除此以外,现在市面上也可以买到以玻璃纤维为材料制作的琴弓。琴弓弓身通常削制成浑圆或八角形,琴弓尾库(frog)一般以乌木制作,也有象牙,鱼骨或牛角的,弓毛材料则绝大多数是马尾。

虽然,除了内行人以及行家,小提琴弓一般都不像小提琴那样容易引起注意。但实际上,琴弓和琴的关系就有如绿叶和牡丹,没有一把好的琴弓,一把琴各方面的潜力肯定无法全面或正常发挥。事实上,一般不怎么出色的琴如果有一把好弓来助威衬托,往往会在功能方面提升不少,如果是好琴配好弓,那效果就更不在话下了。

因此,若以琴和琴弓在价格上的比例来说明,笼统的来讲,一般是41左右,也就是说一把4千元的琴应该配上一把1千元的弓。

在集藏小提琴的过程当中,不免也接触到一些老琴弓,有些跟着琴一起来,有些则分别购买。个人对琴弓比对琴更为外行,拉琴就更业余,但反正琴多,偶尔自己也拉拉自娱,和新琴弓相比之下,就和老琴和新琴的情况相仿,旧弓一般明显在音色上更为温婉内敛,又经过时光岁月沉淀的感觉。同时拉起来也往往比新弓更为舒服和容易驾驭。只是毕竟是4-50年的木材制品了,在主人经年累月的“操劳”鞭策下,纤维疲劳老化在所难免,因此,有些老弓(保养不好或木质老化)在音量力度以及某些跳弓的演奏方面就不如一些较为年轻的琴弓。

无论新旧,有些琴弓的弓毛尾库之上都会刻有制作者的名字,一般来说比较名贵的弓才有名堂刻字。只是来到老弓,往往也和老琴的标签一样不可靠和不可尽信。

另外,弓和琴一样有时也会“挑主人”,也不是每一把弓都适合每一个人或在每一个人的手上都能完美发挥。但和好琴一样,一把真正好的弓在任何人手上都不会令人失望的。

20.9.2017

图片按先后排列:
François Xavier Tourte(图尔特1747 – 1835
Antonio Stradivari(斯塔利瓦迪 1644 -1737
个人收藏象牙制作的琴弓尾库
个人收藏刻有制作者的名字的弓毛尾库

 

琴话连篇

其九:琴书

 

收藏小提琴时日仿佛不长,但不觉也有十多年了。“琴窦初开”时,向往的都是外国老琴,其中最大的梦想当然是能拥有一把意大利琴,于是:作为一个没有经验又天真无邪的新手,买琴时就特别注意琴内的标签 ,一旦寻得有意大利制作者标签的琴时便大为欢喜。后来有机会得到一些内行朋友的指点,才知道:标签往往是最具误导性的“证据”。

前面已经提及:一般收藏老琴可能会碰到三种情况:(一)琴和标签都是真的。(二)琴假标签真。(三)琴和标签皆假。其中以第三种情况最为常见,例如今天世上充斥泛滥的各国仿造Stradivari老琴便是。

为了增加有关知识和收藏趣味,还陆续收罗了许多有关小提琴收藏以及制作的新旧中外书刊杂志,其中包括一本颇有分量(尤其是重量)的老琴辞典 -William Henley 的经典“Universal Dictionary Of Violin & Bow Makers ”以及一些有关老琴名琴拍卖或鉴别的书刊来对照参考。

由于一开始一副求知若渴的样子,到处去探索寻觅关于这方面的典籍资料,问题是有关小提琴方面的书在本地能找到的也就是那寥寥几本!后来偶尔上网一看,却仿佛发现了“另一个新大陆” - 网上有关书籍琳琅满目不在话下,其中新旧厚薄都有(包括英,法以及意大利文书籍),旧版书有好些看来还很有古味,价钱一般也合理,其中如1970-80年代的The Strad杂志本身也像是古董了,当下心情激动一不小心,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买下了一大堆的书籍杂志,仿佛是开始了另一种收藏?

21.9.2017

图片先后顺序:

个人收藏德国 Stradivari copy 老琴标签
有关制琴家的著作之一
有关制琴家的著作之二
有关制琴家的著作之三
有关制琴家的著作之四
有关制琴家的著作之五以及如何选择小提琴一书合订本
行内人士以及收藏者必备的历代小提琴/弓制作家大典
历代小提琴/弓制作家大典之内页
70
年代美国的 Strad 小提琴期刊
80
年代美国的 Strad 小提琴期刊
2009
年版的The Red Book 西洋弓弦乐器拍卖记录
2000
年版的欧美西洋乐器拍卖记录
关于乐器保养的书籍
关于意大利制琴家族 Guarneri 的经典名著

 

琴话连篇

其十:古董零件

 

在收藏的过程当中,所购买的老琴有时并不完整,一般除了提供一个运输保护作用的老旧残破琴盒以外,琴弓,调弦轴,弦枕,琴马,拉弦板等等等等也经常付诸阙如,就是一把光秃秃的琴。

但有时也有些意外的惊喜和收获,例如有时随琴而来遗留在老琴盒里的琴马(bridge),松香(rosin),羊肠弦(gut strings),弱音器(mute)以及各种形状的腮托(chin rest),有些腮托还有雕刻在上面!

随着时间流逝而不断累积,这些零件越来越多,都是一些在提琴上常用之物,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但有趣的是,它们很多都是有年份的“古物”了,从它们造型古朴的造型外观,你仿佛也可以感受到一份时代的沧桑感,这或许也是一种额外的收藏乐趣吧?

23.9.2017

图片顺序:
一把“光秃秃”的老琴(个人收藏)
以著名的琴弓品牌 Bausch 以及 Tourte 为名的老琴马
四款老松香
以羊肠制造的老琴弦 1
以羊肠制造的老琴弦 2
以羊肠制造的老琴弦 3
以羊肠制造的老琴弦 4
有雕刻在上面的老腮托
不同款式的木质以及塑料(前面那个)腮托
三款木质老腮托
三款木质老腮托
八款金属与木质的老式弱音器

 

 

琴话连篇

完结篇:琴魂

 

"In Silvis Viva Silui Canora Jam Mortua Cano"

(在山林里,还活着时,我只默默无言。

如今我已死亡,却可以纵情歌唱。

 

以上文字并非来自一首诗或什么文学作品,是偶然在一把年份1919的欧洲小提琴里看到的(后来也在几把欧洲老琴琴背上看到相同的文字)。本来应该贴上标签的地方,没有标签,却有几行有如草书,又像符咒似的拉丁文字。透过小提琴的F孔探视,在古老斑驳,无限沧桑的面板之下,满布灰尘,幽暗神秘的琴身里,赫然看到这种“东西”,又“活着”又“死亡”的,加上贴近了老琴,仿佛还闻到一种来自远古的莫名气味,令人一时之间不禁感觉有点诡异!

但细细品味,“这东西”除了有诗意,也有点哲学味道。令人联想起一些艺术大师如梵高,舒伯特以及阿炳(华彦钧)的命运。他们生前都寂寞无闻,死后多年,有幸遇上“伯乐”(注),作品才被发扬光大以及流传后世。

小提琴是一种木制的西洋弦乐器,琴身面板以云杉(Spruce)为材料,除了指扳,弦轴,弦枕和尾钮通常以乌木(Ebony)或红木(Rosewood)制造以外,其余部分一般都采用枫木(Maple)。因此,一把小提琴里,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木头。

最好的枫木来自波斯尼亚(Bosnia)以及巴尔干(Balkans 巴尔干半岛跨越许多或部分国家包括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波斯尼亚,科索沃,希腊,意大利,土耳其,克罗地亚以及罗马尼亚等等等等),云杉多来自阿尔卑士山(Alpine)地区,乌木,红木则一般都来自亚,非地区。如此看来,如果小提琴真有灵魂的话,每把小提琴都至少有三个,还是个小联合国呢!

但我想,小提琴若有灵魂,应该是其主人的。毕竟他//它(小提琴)们相依相伴有年,是他/她赋予它生命以及存在意义。琴面上不只有他/她的汗水,琴身内还蕴藏和回荡着他/她的快意和悲情,也只有他/她才能令小提琴歌唱。

 

注:这点也像小提琴 - 琴的木头在砍伐下来之后,都要自然风干多年才能制琴,并且还要遇上大师名匠,才可能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2.10.2012

 

后记:

虽然不免会涉及买卖,但有心收藏,懂得欣赏还是一种情趣,另外,虽然说有志者事竟成,但促成有关情趣的往往是种机遇或缘分?大千世界,冥冥之中,人和人或琴和人之间都仿佛有种缘分,缘聚缘散总有时,收藏家比较洒脱的说法是:我只是这些藏品的暂时拥有者以及代管者,它们并不真正或永久属于我 .......... 无论如何,相逢即是有缘,在还没分手之前,就好好珍惜当下的缘分吧!

26.9.2017

 

图片顺序左起:
一把欧洲老琴背部的铭文:在山林里 ..........
终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和山上的云杉树林
巴尔干半岛地图
山明水秀的阿尔卑斯山

 

 

以上文字几年前在个人脸书 facebook 以及个人博客 phoonyewtien bloger 上面发表过,如今因为家居空间有限,拟出售其中部分收藏,有意购买者可通过以下链接浏览有关资料详情(同时也请参考上面有关售卖之英文声明):https://www.carousell.sg/p/dog-bear-head-vintage-antique-violin-1898-1051622294/

 

联系方式:email: utnphoon@gmail.com